时间紧、路途远、课程少,这些以往老百姓不愿参加培训的理由,今年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为解决培训服务中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我们推行职业培训服务下沉,实施职业培训进社区,将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青岛市市北区人社局局长袁丽新说。
学员来不了 学校靠过去——
—社区课堂遍地开花
青岛市市北区人口104万人,全区共辖街道办事处19个、 社区173个,原先仅有台东三路和鞍山二路两处培训基地。
“以前培训点离家路很远,上课少说要跑一个多小时的路,所以我参加得很少。” 家住浮山后的张超,最近一改以往吃过晚饭看电视、打扑克的习惯,而是抓紧时间到附近的教学点上课。 “现在培训点离家很近,很方便。”
2014年,市北区专门整合区域内的职业培训资源,组建了 “职业培训联盟”,共吸纳11家有实力的培训学校加盟,符合享受培训补贴政策的专业由原先的7个增加到27个,包括育婴师、营养配餐师、保健按摩师、数控程序设计师、模具设计师等多个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培训点扩充到11个,基本在全区形成了从西向东、从南至北的全面覆盖和均衡分布,初步实现了就近办班、就近培训。
培训点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员上课路程远的问题。能不能进一步方便学员?市北区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走访街道社区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大家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提出了 “学员来不了,学校靠过去”的设想。在培训学员多、学习专业集中、社区场地有保证、教学资源便于组织的街道社区开办社区培训班,把服务下沉到社区,让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服务。
“像我们这些刚创业缺资金、缺经验的人特别需要指点。尤其是现在政府直接把培训班办到了社区,我在家门口就能上课, 十分方便。这不,刚刚听了老师讲的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我回去后要再好好理理做生意的思路。”参加创业培训的李楠觉得收获很大。
从职业培训进社区开始试点以来,市北区19个街道中已有12个街道组织各类社区培训班17个,培训学员522人,受到失业人员的欢迎。
方便了群众保证了质量——
—社区培训让群众学到了手艺
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注重实效,这是青岛市市北区职业培训进社区的原则。
王强是镇江路街道东仲社区有名的面点高手。每当大家问他秘诀时,他都会乐呵呵地告诉大家是培训帮的忙。 “当时街道上推荐我参加区里的免费面点培训班,刚开始我还犯嘀咕,免费的培训能学到啥?没想到,去上课才发现,班主任管理严格,上课老师教得好,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还真学到了真本事。”
为了保证让学员学有所成,市北区加大管理服务力度,提高培训教学质量。
袁丽新介绍说,市北区强化招生服务,加强与街道社区的配合,规范培训工作流程,简化培训工作手续,分析培训报名、开班中的常见问题、突出问题,形成规范统一的解决方案。
为了加强过程管理,每个培训班都安排一名工作人员以班主任的身份全程跟踪服务,从学员出勤管理、教具物资准备、教学进度督查、培训情况反馈、授课情况反馈等多个方面入手,与街道、学员、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为正常开展教学做好基础服务。
推特色服务 重人性关爱
———社区办学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下岗失业多年的马金玲参加培训前曾开了一间裁缝铺,营业状况很不理想。 “换过好几份工作,都没找到太好的出路。”
街道工作人员在登门服务时了解到马金玲的实际困难,便根据她的自身条件和择业意愿,推荐她参加育婴师培训。 经过系统的学习,马金玲顺利取得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 “工作人员主动给我推荐岗位信息,定期和我交流沟通,帮助我不断提高看护婴儿的能力,真的非常感谢。”目前,马金玲每月都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尝到了培训的甜头后,马金玲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最近,她又考了一个高级月嫂证。
针对每一位失业人员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特色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这是市北区培训进社区的宗旨。
为了促进政府的职业培训惠及每一个失业人员,市北区全力做好个性化培训宣传服务工作。工作人员主动登门入户宣传培训政策,详细了解失业人员家庭情况、工作经历和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推荐合适的专业。
为了做好培训全程跟踪服务工作, 青岛市市北区从培训报名开始直至培训结业, 都有工作人员全过程参与。 同时, 在培训结业后, 他们通过公开服务电话和主动联系回访两个途径继续与学员保持联系, 提供后续帮扶, 深受群众的欢迎。